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,是由多种不同病因、不同病理类型组成的一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。临床特点为病程长、发展缓慢,症状可轻可重,多有一个无症状尿检异常期,然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、蛋白尿、镜下血尿,可伴高血压和(或)氮质血症,及进行性加重的肾功能损害。
病因
仅有少数慢性肾炎是由急性肾炎发展所致(直接迁延或临床痊愈若干年后再现),大部分慢性肾炎的发病机制是免疫介导炎症。另外,非免疫、非炎症机制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,如健存肾单位长期代偿处于血流高灌注、高滤过和高跨膜压的“三高”状态,久之导致健存肾小球硬化。
症状
1.积极控制高血压和减少尿蛋白:高血压和尿蛋白是加速肾小球硬化、促进肾功能恶化的重要因素,积极控制高血压和减少尿蛋白是两个重要的环节。
2.限制食物中蛋白及磷入量: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患者应限制蛋白及磷的入量,采用优质低蛋白饮食或加用必需氨基酸或α-酮酸。
3.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:鉴于慢性肾炎包括多种疾病,故此类药物是否应用,宜区别对待。但患者肾功能正常或仅轻度受损,肾脏体积正常,病理类型较轻,尿蛋白较多。
4.避免加重肾脏损害的因素:避免感染、劳累、妊娠及肾毒性药物等可能导致肾功能恶化的因素。
诊断
凡尿化验异常(蛋白尿、血尿、管型尿)、水肿及高血压病史达一年以上,无论有无肾功能损害均应考虑此病,在除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及遗传性肾小球肾炎后,临床上可诊断为慢性肾炎。
预防护理
本病一旦明确诊断,应积极进行治疗和预防,防止肾功能进行性恶化,尽量避免和延缓患者进入必须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阶段。①避免感染、劳累等加重病情的因素。②严格控制饮食,保证充足营养。③积极控制和治疗并发症。④慎用或免用肾毒性和易诱发肾损伤的药物。⑤使用中医药治疗,根据患者病情,辨证论治,立法方药,用传统的中医疗法改善和延缓肾衰竭的进展。
预后
慢性肾炎最终将导致慢性肾衰竭,但其病变进展速度个体差异很大,主要与其病理损害类型及有否并发症(特别是高血压)、是否重视保护肾脏及治疗是否恰当有关。病理类型为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者,常可迅速发展为严重肾衰竭。合并高血压、感染、血容量不足,使用肾毒性药物等可加快发展成慢性肾衰竭。一般从首次发现尿异常到发展至慢性肾衰竭,可历时10~20年以上。为了确定慢性肾炎的肾小球病变的性质,需要作肾活检,这对于估计预后有好处。